close

邁向日語達人之道的第一步

 

自去年返鄉加入宜蘭社區大學這個大家庭、擔任宜蘭校區「輕鬆學日語」課程講師,迄今雖僅年餘,但每次到社大上課,或是參加社大舉辦的各項講座及進修活動,內心總有諸多的感想與啟示,卻礙於自己不善言語的個性缺憾(明明教授的是語言課程,這樣說似乎有點矛盾,呵~)未能在當下做及時且完整的表達。同時又經常面對學員們提出「在非以日語為共通語言的台灣,要怎麼把日語學好?」的疑問,再再都教我更加確立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為了彌補我口語表達上的不足,同時也為了回饋總是細細品味本刊每一篇文章的讀者,請容許我佔用這個版面,藉由文字和大家分享我的武功秘笈-「邁向日語達人之道的第一步」。

 

古聖先賢有言:「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雖然不敢說自己對這句話有充分的理解,但可以確定的是,「為人師」對我而言,時時刻刻都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除了在專業知識的精進方面,要不斷「遍閱『多本』,好整理出『一綱』以傳授學員」之外(借用張校長的話);對於專業知識背後蘊含的精神文化,要如何藉由「為人師」的身分之便傳達給每一位學員,以使我們的社區及社會更加美好,更是令我不得不嚴肅看待的一項任務。

 

任教於國內多所大專院校的日籍日語老師戶田一康先生,曾經在他所著的《語達人之道》(P127,上澤社,20064月)一書中說到:「文化是日語的基本精神-少了它,處處不對味。學習語言就是學習文化。瞭解彼此文化上的差異,可以昇華語言的表達,也唯有合乎文化禮節,才抓得到該語言的韻味。這可是走向『日本語達人之道』的第一步哦!」戶田老師的這段話,正是我自己接觸日語的過程以及投入日語教學工作之後,所得到的最深刻的體悟。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為了彼此溝通而產生的,語言裡的規則可以說是該語言使用者之間相處模式的一種反映。各種語言都會因為說話者的身分、說話的場合以及說話的對象等等因素,而改變說話的用語或方式。日語如此,我們的母語也是如此。只是相較於仍然嚴守語言表達分際的日語,我們日常用慣了的母語,隨著人際關係間的禮貌意識的式微,語言表達分際也變得模糊,「說者無心,聽者也無意」,久而久之,「語言感覺」也變得遲鈍了。突然面對日語這個嚴守語言表達分際、著重說話時的禮貌意識的外來語言時,也無怪乎我們的學習者們會發出「龜毛的日本人」這樣的抱怨了(笑)。

 

如果說「法律是規範人類行為的最後一道防線」,那麼我認為「禮節是規範人心的最後一道防線」。在禮節之前,其實有更多的「體貼」「同情」「感同身受」「設身處地」「尊重」「愛護」等情感在凝聚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假使在這些情感都無法產生的狀況下,最起碼還剩下「禮節」,可以提醒人們如何管好自己的心。日語在我們眼中之所以顯得那樣「龜毛」的理由,正是因為無論何種身分、年齡、學歷、地位、性別的日語使用者,即使無法自發的產生有益人際關係的美好情感,也不會任意的打破這條「規範人心的最後一道防線」。

 

因此,在探討如何精進日語表達能力的問題之前,有一項「基本功」必須要先練。那就是重拾對人的「禮貌意識」。只是,身為日語課程講師的我,如果在課堂上對著年齡輩分、社經地位、人生經歷都高過我許多的學員們,提醒這項基本功的重要性,總感覺有「以下犯上」之嫌。然而眼見學習者每每遭遇的學習門檻都因於這項基本功的不夠扎實,就又有寧犯上怒也要直言急諫的衝動。

 

就以課堂的場合為例,在討論日語的「敬體」和「常體」,在分析「尊敬語」和「謙讓語」的差異之前,首先要請學員先檢查一下,是不是已經將隨身的行動電話關機了(「授業中の携帯電話のご使用はご遠慮ください」)。如果有非在上課中接聽不可的重要電話,是否可請學員輕輕的起身走到教室外不會干擾他人(「他の人にご迷惑をかけないように」)的地方去接聽,而不是大喇喇的在座位上用大過老師上課的聲量講起電話來。如果學員能注意到這一項禮貌,表示您已經取得了「尊重這堂課、尊重同學、尊重老師」的「日語入門學分」了。

 

再者,是發問和表達意見時的禮貌問題(「質問や発言をする時のマナーにご注意ください」)。發言之前先舉手,是大家都很清楚的第一個步驟。不過,光是舉手,並不表示您已經取得在課堂中的發言權,也不表示您已經完成了發言須注意的禮貌喔!在您舉手之後,必須得到台上講師或者演講者、主席等該場合的主持人的同意,才可以開始發言喔!(「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質問してもよろしいでしょうか?」と言って、許可をもらってからしますように

 

取得發問或發言的許可之後,接下來就是要留意發言時間、發言內容以及措辭的適切性(「発言時間の長さや発言内容、発言する時の言葉遣いなどは適当であるかどうか」)。如果您希望自己的發言內容能夠被充分的聽取,並得到您所樂見的反應或效果,除了善用「言論自由」之外,「充分理解言論場合的遊戲規則」或「言論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哦!不要忘了,您有發問或發言的權利,相對的,接受您發問或發言的對象也有選擇回應或不回應的權利哦!《靜思語》有言:「做該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該做的事是愚痴」,我想這句話也可以延伸為:「說該做的話是智慧,說不該說的話是愚痴」!(「牢騷」一詞在日語裡就叫做「愚痴話」!)

 

關於在日語課堂上的發問內容這一部分,請容我在此把每學期初第一堂課上我向學員們表述過的立場重申一遍。

 

首先,我想請學員們在舉手提問之前,先試著自己找答案。找答案的線索和方式很多,多半時候您可以依賴詞典(紙本的、電子的或網路的),或者相關的書刊、教材,甚至電視、廣播、或網路,也都是可能的管道。如果您尚未具備透過上述管道自行尋找答案的能力,您可以先請老師傳授這項能力,或者先掌握具備這項重要能力之前的各項先備知識。倘使您已經具備自行找答案的能力,並且也已充分利用上述管道,仍遍尋不著答案時,這時才考慮請老師檢查一下您找答案的途徑或方法是否恰當;或者考慮暫時擱置該問題,先把學習的焦點擺在解決該問題所必要的先備知識上,待水到自然渠成,無需在現時點做無謂的掙扎。知識學問要透過自己動手找答案、自己動腦思考過,才會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如果您跳過這個步驟,請恕老師不提供「免費的詞典服務」(「先生は無料の『辞書サービス』を提供し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因為這樣既不符合經濟效益,也無助於外語能力的增進。

 

        「非以日語為共通語言」,是生長在今日台灣的你我共同面對的日語學習環境。每次學員在課堂上發出這樣的「愚痴話」時,我總是笑著回應說:「就是因為這個緣分,你我才會聚在這裡啊!」

 

社區大學是個選課自由、上課自由(也有不來上課的自由)的學習者天堂。既然大家都是自願來到這個課堂上,那我要反問大家:「您來修習這門課的最終目的或目標是什麼?」如果我擅自猜測:「大家來學日語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要和使用日語的對象溝通」的話,應該不會有人反對吧?既然目的是如此,呼應前文所說的「學習語言就是學習文化」,那麼,各位怎能錯過任何一個認識日語或是日本文化的機會呢?前面提過的查找答案的各種途徑,同時也是認識日語及日本文化的最佳途徑啊!這些途徑在科技發達及資訊流通的今日,早就成為唾手可得的「日用品」了。(我不是在替電視台打廣告,不過,打開電視就有最新的日本節目可以看,這是多麼幸福的事啊!家裡沒有電視的話,也還有書刊、雜誌、廣播、網路啊!)您想讓自己的生活有多少比例沉浸在日語的世界裡,端看您的態度和行動有多積極。如果您依舊對日本、日本人或日本文化抱持牢不可破的成見(而且多半來自想像),也絲毫沒有動力去接觸,卻又想變成日語達人的話,無異是要老闆「蚵仔煎不加蚵仔不加蛋」嘛!基於對品質及口味的堅持,請恕本店不賣那種名不符實的產品囉!

 

上述「基本功」,提醒有心學習日語的學員們一定要勤練,因為這是邁向日語達人之道的不二法門。剩下的語言規則和應用方法,屬於技術層面,請容我留待課堂中,再循序漸進的一一為各位做介紹。

 

最後附帶一點,主要是提醒我自己:有時候「無聲不一定勝有聲」,尤其當有聲的盡是負面的聲音時。正面的肯定就可以不用再保持緘默了。曾幾何時「言論自由」所保障的,被侷限在「對他人的批判言論」裡。事實上,「對他人的肯定、認同言論」,也同樣受言論自由的保障,而且更需要被呵護和鼓勵。所以,當下你我有機會「坐享」各場講座、影展、課程時,除了在心中默默感謝幕後所有人員的辛苦付出之外,也試著讓正面的肯定「發聲」,或者就用這句在台灣嘛也通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代替您心中的千言萬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貓腳印 的頭像
    貓腳印

    貓腳印

    貓腳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