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晚上和哥談了很久
他覺得我的人生價值觀總是在追求我自以為"純正"的東西
不屑於濁水中打滾
卻從未考慮自己眼前是否有充足的條件可以過得這麼"單一"
哥說他自己的人生走的是"隨緣"路線
他從不堅持非什麼不做或者什麼是絕對不去做的
如果有生之年能做到讓自己的父母親免於匱乏、免於擔憂
那麼就算是功德圓滿了
沒有必要為了追求自以為"純正"的東西而空乏其身
哥說他無法用他自己的價值觀來說服我
但希望我能隨時對自己的選擇充滿自信
如果有一絲絲怨嘆或不快樂
那就有必要調整或重新定義一下我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突然想起孔老夫子說過: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個網頁有很清楚的解說  http://www.dfg.cn/big5/chtwh/ssjz/25-lunyu-xueer.htm )
 
摘錄其中最重要的一段解釋如下: 

行有餘力」二句。「行」是實行孝弟等五事。行此五事以外,即是餘力。弟子求學,當先以此五事為本。行此五事,非無餘力學文,是言學文先求其本,無本之文不可取。故云,「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夫子的這段話
真像是賞給我的一記當頭棒喝
五事無一全的我
居然還敢在這裡大放厥詞
談什麼學文、求知
關於孔夫子這段教誨的注解太精闢了
忍不住還是把全文都錄下來
(特此懇請原作者海涵)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求學之人,學必有師,故稱弟子。所求之學有其先後。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首為德育,先正其心也。後為文學,游於藝也。

「入則孝」。此說在家庭必須孝養父母,身心俱安,而養心尤為重要,貧士菽水承歡,即是盡孝。

「出則弟」。「弟」亦作「悌」,讀替音,又讀第音。出外求學,或作他事,則行弟道。皇《疏》:「善兄為悌。」邢《疏》:「弟,順也。」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長,敬順兄長,以順親心。是謂之弟。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長於己者是為出則弟。

「謹而信」。行為謹慎,言而有信。竹氏《會箋》引《周易》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謹。」以證信屬言,謹屬行。

「泛愛眾」。博愛眾人也。與眾人交往,注重博愛,以養其平等容眾之德,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親仁」。擇仁者而親近之。泛愛眾,無選擇。此從仁者學習,故須選擇。

「行有餘力」二句。「行」是實行孝弟等五事。行此五事以外,即是餘力。弟子求學,當先以此五事為本。行此五事,非無餘力學文,是言學文先求其本,無本之文不可取。故云,「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文」,馬融注:「文者,古之遺文。」邢昺《疏》:「注言古之遺文者,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也。」

(陸隴其《松陽講義》:大抵人之氣稟雖有不同,然亦差不多,只是從小便習壞了。氣稟不好的,固越習越壞,即氣稟好的,亦同歸於壞。童蒙之時,根腳既不曾正得,到得長大時,便如性成一般,即能回頭改悔,發憤自新,也費盡氣力;況改悔發憤者甚少,此人才所以日衰,皆由蒙養之道失也。後世為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無論矣,即有能教者,又都從利祿起見,束髮受書,即便以利祿誘之,不期其為大聖大賢,而但願其享高官厚祿;這個念頭橫於胸中,念頭既差,工夫必不能精實,只求掩飾於外,可以悅人而已。教學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壞哉。為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為俗人也。) ---恭錄自《論語講要》雪公講述,徐醒民教授敬記

 
領受《論語》裡這一段教誨的要義
實叫我汗顏
今後更要時時提醒自己
 
【題外話】
為了現實考量
也為了讓自己的求知活動更具體
勢必還是要以取得更高學位為門檻
不過
瀏覽了一下國內日文博士班的入學考古題
除了下巴差點掉下去之外
總覺得對我而言簡直是天方夜譚
我要怎麼靠自修
把人家二三十年所學的功夫學到十分之一呢
沒有學籍就沒有機會拜名師  拿到豐富的資料
可是  我連入學的門檻都跨不過呀
突然悲觀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貓腳印 的頭像
    貓腳印

    貓腳印

    貓腳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