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社大老愛談所謂的"特色課程"、
"不同課程之間的結合"、"社大課程與社區活動的結合"等等
每次會議的主持人及與會者的發言
都讓我跌倒
甚至感到憂心及無力
 
因為我原以為主事者是真的願意深耕教育
願意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一百年來作為驗收成果的最短週期
而不是急著用一場期末成果展
來交代短短一學期(僅18週)的學習內容
沒想到我高估了這個團體的思想層次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講來講去的所謂"特色課程"
說穿了比較像是一場大雜燴的PARTY
彈琴的奏樂   教舞蹈的伴舞
教煮咖啡和西點的負責現場飲食
教畫畫的負責場地佈置和宣傳海報
教攝影的負責拍照
教外語的就負責當公關招待......
 
什麼跟什麼呀
居然沒有一位老師感覺被羞辱
大家還討論得很熱烈
 
所謂的課程公共化、在地化、與社區結合
並不是大家找個假日
把場地選在某個社區的活動中心或廣場
然後把全社區的父老兄弟姊妹通通請來
為他們演出一場類似前述的"大雜秀"就算數了
這樣做不但達不到"改善及提升我們的生活"的原始理念
而且還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甚至污染
 
就拿外語課程來說好了
刻意去強調的"生活化"和"實用性"本身就是個贅詞
因為語言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沒有一句話是脫離生活而存在的
外語課程的老師除了必須具備該項外語的基本語學知識之外
還要能將該外語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精髓傳授給學員
傳授方式當然不限於課堂上的口述
但前提是老師本身的修為表現是否堪為該項知識及精神文化的中介者
 
短短十八週的課程
不可能立即訓練出一位可以用外語接待外賓的專業口譯或招待員
老師所能做的
是藉由該語言文化的內涵介紹及老師以身作則的示範
讓學員意識到充斥在我們("在地的")日常生活裡的語言污染問題
培養學員精準、客觀、有理又有禮的語言表達習慣
同時搭配恰如其分的無聲語言或肢體語言
把放諸四海皆準的語言倫理、語言修養
深耕到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區"裡
才能真正達到改善生活、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
 
這樣的授課內容不一定有"特色"
卻是絕對的"基本"
授課的地點不一定在"社區"裡
卻是絕對的"公共化"
授課的方式不一定要和其他老師的課"結合"
卻是絕對的"生活化"、"多元化"
因為此種態度和習慣的建立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
問題就在它的成果可能無法"展示"
也可能十年二十年都還看不出成效
但因為過去沒做
所以我們現在才會飽受語言污染和語言暴力之苦
現在再不做
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一百年後我們依舊會活在粗暴野蠻的語言文化裡
現在不是驗收成果   更不是辦嘉年華會的時候
而是需要更多實踐者的加入
一起以身作則去感染身邊的人
一起冷靜下來回歸本質
不要老想拍照存證或是急著要有東西可以PO上部落格
"廢結合"是很危險的
"廢結合"是會傳染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貓腳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